哈银消费金融五周年: 深耕场景化金融 创新服务“新市民”

更新时间:2022-05-21 11:30:02来源:财经网

原标题:哈银消费金融五周年: 深耕场景化金融 创新服务“新市民”

2022年5月20日,哈银消费金融公司正式成立五周年,五年来,哈银消费金融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目前,哈银消费金融累计放款超1400亿元,同比增长40%;累计服务人次超3100万,同比增长93.75%。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一年里,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哈银消费金融不断深耕普惠金融,进一步有效满足下沉用户的金融需求,二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规模由87%上升至94%。

在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哈银消费金融秉承“科技为本,以信为帆”的理念,以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重要任务,同时以多元化股权结构中“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双重基因为特色,践行普惠金融,激发国内金融机构市场活力。

加强产品创新 深耕场景化金融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得以前所未有的扩大,但在2022年,国内仍有高达3亿人的新市民群体金融需求有待进一步被满足。今年3月,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支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由于新市民进入城镇生活时间较短,个人信用信息缺乏且缺少抵押物,在过去传统贷款服务中对抵押物、收入、五险一金等有较高的准入条件下,很难享受到贷款服务。针对这一特点,哈银消费金融公司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有效识别“征信白户”的风险,为满足征信空白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加切实地满足新市民在购物、装修、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哈银消费金融结合具体场景为用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兼顾让金融服务真正地触达用户,提升用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一方面,哈银消费金融不断加强自营产品创新,深耕场景化金融,积极搭建起包括线上、线下以及O2O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场景,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用户的日常生活消费中,持续强化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目前,哈银消费金融已覆盖装修、家电、3C等与用户消费需求高频共振的场景,在真实、细分的场景之下,精准满足用户的差异化消费需求,解决用户最核心的痛点。比如,在装修场景方面,哈银消费金融与装修平台“土巴兔”达成战略合作,推出最高额度20万元的“装修备用金”,满足用户的装修资金周转需求,助力用户解决“安居”难题,让安居更安心。

另一方面,除了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场景资源保障用户需求外,在自营产品设计创新过程中,哈银消费金融秉持用户至上的原则,让广大用户快速、便捷地享受到可靠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为了让用户接触到优质的金融服务,哈银消费金融多次进行自营产品升级重构,不断聚焦优化线上借款功能这一核心需求,缩减用户借款流程,并形成了涵盖APP、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H5等多渠道的自营产品布局,实现各个渠道之间的互联互通,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取性和便利性。

赋能新市民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服务好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只是第一步。加强对新市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也是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关键所在。目前,哈银消费金融已将保护消费者金融权益深入到整个业务流程中。在前期授信环节,哈银消费金融运用数据分析等手段做好授信工作,避免出现“多头借贷”“过度授信”等情况;在贷中环节、在贷后环节同样做好智能化管理,及时提醒用户按时还款,以维护个人征信。

同时,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也是每一位哈银消费金融员工的职责所在。在产品和服务的推介过程中,哈银消费金融的工作人员会主动向用户说明关键条款、交易条件、风险点等内容,严禁诱导贷款,倡导用户理性借贷;在日常工作中,哈银消费金融定期面向员工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提升员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金融知识宣传的能力。

此外,自2021年起,哈银消费金融推出长期投入的知识培养计划——“繁星计划”,以细水长流的力量,点亮星星之光,帮助用户由内构建起抵御风险的坚实屏障。充分利用线上渠道,在哈银消费金融的官方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抖音、微信视频号、快手等多个渠道普及金融知识,通过持续向用户科普征信的重要性、逾期的危害、揭露金融骗局的真面目等方式,倡导理性消费、理性借贷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新市民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存在,是城镇化建设中整体规模、消费需求增长迅速的群体,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哈银消费金融负责人表示,哈银消费金融将持续提升产品的普惠性、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助力新市民以及更广大的用户群体实现共同富裕,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